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
十九.养老力荐来金山,中秋入关生死关


  两位女弟子回到上海不久,便收到镇江金山寺首座养廉老法师的来信:

  陈居士、杨居士道鉴:
  近一个月内连续两次来信,都是为了赞助涤华法师择地静心的不受外境打扰,息心的把金刚经注疏于百尺竿头深进一步,苦心探求入佛慧法,致使著者和阅者均沾无量智慧功德。正谓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法。
  关于涤华法师为注金刚经疏,选择静地禅房息心的专研好事,我曾为了此事几番诚恳拟向和尚舒情的说明涤华法师宗旨,向堂头和尚说而他真心留意金山安单就坐,不妨先来作一短期试行,如其满意的话,或留或行,然后再作定夺。
  居士们看我的如何,请从多方面去体会吧。特复 即颂
  道安!

  禅和子 养廉谨复
  92.5.24

  养廉老1907年出生,19岁在镇江金山寺出家,数十年如一日不懈修行,严于持戒,对寺院规约尤有研究,写有大量心得笔记,曾在泰州广教寺当过多年方丈,“文革”中庙毁人散,资料丢尽,战战兢兢,艰辛度日。文革以后,他的庙一时不得修复,无处可去,就奔金山寺而来。此时慈舟任方丈,问他愿意呆在何处?常州、镇江、上海三地皆可选择。他说小时候在这儿出家,还是想回镇江,慈舟就让他当了金山寺的首座。首座在寺院里的地位,仅次于方丈,但他始终和普通僧人一样过堂、吃饭,无任何特殊之处。
 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,距今已有1600年,初名泽心寺,南朝、唐朝时称金山寺。梁天监四年(505),梁武帝亲临金山水陆会,自此金山寺声名日盛。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出家后,曾到金山寺当方丈。宋真宗时,因皇帝梦游金山,改为龙游寺,后又复名金山寺。明朝释澈方丈有一次开堂传戒,僧众有万人之多。清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巡莅金山寺,康熙亲自题匾“江天禅寺”。
  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《白蛇传》,就发生在金山寺,关于唐宰相裴休之子法海和尚与白蛇及许仙之间的恩恩怨怨,且留与世人评说,而寺僧长挂在法海和尚苦修处洞口的一幅楹联,则是宋朝张商英的诗句:“半间石室安禅地,盖代功名不易磨。白蟒化龙归海去,岩中留下老头陀。”
  今日金山寺最出名的文物,当推周代铜鼎、宋苏东坡玉带、明代铜鼓和大画家文征明的《金山图》,合称“金山四宝”。四宝中最有意思的,大概要数苏东坡的玉带了。相传苏东坡跟金山寺长老佛印交谊深厚,且常互开玩笑。一次苏东坡穿着便服到方丈室见佛印,佛印便用开玩笑的口吻说:“内翰从何处来?此间无坐处。”东坡随口答道:“暂借和尚四大,用作禅床。”并口拈一偈:“百千灯作一灯光,尽是恒河妙法王,是故东坡不敢坐,借君四大作禅床。”佛印笑道:“山僧与你打个赌,山僧有一问,内翰若能答出,就请坐,否则把你身上玉带留下镇守山门用。”东坡满不在乎地说:“可以,可以。”佛印手捻佛珠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僧家四大皆空,五蕴非有,请问内翰要想在哪里坐呢?”素以博学机敏闻达于世的大才子苏东坡,一下子还真被问住了。佛印叫小和尚拿走了东坡的玉带,随即取一件袈裟给苏东坡道:“能有学士宝带镇我山门,是山门莫大荣耀,这件袈裟请学士笑纳。”东坡拱手致谢。事后,苏东坡作绝句《以玉带施元长老,元以纳裙相报次韵》,以记其趣:

  病骨难堪玉带围,钝根仍落剑锋机。
  欲教乞食歌姬院,故与云山旧纳衣。

  此带阅人如传舍,流传到我亦悠哉。
  锦袍销落应相称,乞与佯狂老万回。

  苏东坡输给佛印的机锋,涤华禅师后来入金山寺闭关,曾撰东坡与佛印间机锋数则,认为东坡我相甚坚,故远非佛印对手,他代东坡作一偈,化解了佛印的这个难题,若东坡再世,输掉的玉带当可赢回来了:

  四大五蕴非有无,坐无坐处亦如如;
  东坡问师有何在,何在无极即真如。

 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,金山寺遭受严重破坏,文革以后,慈舟方丈奔走四方,募集资金,新建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、妙高台、韦驮殿、祖堂等建筑,重塑佛像,使千年古刹再焕青春,成为中外瞻仰的圣地。
  养廉老对涤华禅师著的《金刚经注解》评价很高,认为若非在参究中顿悟而心领神会,不可能有此所悟所得。接涤华弟子来信后,他几次三番在慈舟方丈面前说项,直至在方丈面前跪下磕头,恳请一定要接纳涤华禅师来金山寺闭关著书。他身为首座,资历比方丈还老,他在方丈面前跪下了,方丈也实在不能不给这个面子了。门槛甚高的金山寺,终于向涤华禅师打开了大门。
  接上海弟子转来养廉老的信后,涤华禅师即离开鼓山去了镇江金山寺。依养廉老信上所说,先试关一段时间,从农历八月十五起,转为正式入关,亦称闭生死关,关期一年,也就是说,除非死在里面,否则不到明年八月十五,不可离开关房一步。
  正式入关前,涤华禅师写信关照弟子们说:“余复发心,在关房内补写《金刚经注解》毛边纸本一部,其书留於本山江天禅寺常住。其二,余发真诚心,再著作一册新书,其书名为《关房般若觉》,每行二十七字,每页十二行,其书共计二百页,订为一本。希其真如、真法、真照、真空、真慧、云济、智贤七人,与诸弟子等,於一九九三年中秋佳节,上午八时,来本关房取此新书,与诸缘人合而印之。是书是余本心、本性、本愿而成,今付汝等,满余咐嘱,是命是愿是从,希勿违误。幸甚,幸甚。再咐嘱,余入关后,远近诸处来人、来信、来问义者,皆不接待,若有邮电寄来信物以及一切,均不接受,由本寺处理。各自自觉,无违本关之约。若能自悟自证,是余之幸,亦汝之幸。”
  他还对几位弟子说:“我本来准备今年中秋就死的,后来想想,还要写一本《关房般若觉》和《心经感》的合刊留给你们,所谓般若觉,指的是智慧归觉之地,智慧者,灵觉妙心,觉者,无妄而明本心,即见真性;至于心经感,心经,乃是真心大道,真心无遍无不遍,大道无到无不到,在无无之中,明心见道,对此别家所解,多为枝叶,我之所感,乃为果实。为写这本合刊,我就准备到明年中秋死吧。我说的这些,是我真心本愿的誓愿,并不是我预先知道,我实实在在没有神通,也没有什么道力,希望你们不要广传,不要乱说,更不要说神话。”
  养廉老和尚为涤华禅师闭生死关特撰《秉如意云》一篇,以资敬贺:

  般若即智慧,金化成钗钏;
  迷悟人自为,苦行见真诠。
    恭维
  本寺禅关涤华禅师,宿植菩提种子,求度出家学道。为了究明生死大事,不辞劳累,千山万水遍访大德高贤。曾礼江西云居学禅,问津福建鼓山涌泉寺三年有奇。因阅坛经,从六祖惠能大师参访善知识时得闻《金刚经》中‘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’当下开悟,时至今日仍为禅宗佳话,因而於参究中顿而心领神会。以所悟所得,求其心地真实,发挥本地风光,写出了《金刚经注解》一部,并手书复印,几经出版,广结良缘。凡求得者生大欢喜,得其益者为数不少。於是师以生死大事,终未究竟,幸得金山慈舟大和尚慧眼,允以一席之地,以为师安身立命之大事。所谓此地有崇山峻岭,何处无明月清风,且道封禅关津赞一句又作麽生,坐微尘里转大法轮,於一毫端现宝王刹。封呈
  堂头和尚斧正 无慧学者养廉问讯
  一九九二年八月仲秋节

  中秋上午九点,由养廉老牵头,诸僧众以及从上海、大连赶来的真如、真法、真照、云济、真空五位法子,还有涤华禅师的淮安家属等共五十多人,将禅师护送进关。养廉老还特地送来一张韦驮像,说是可给涤华禅师护法,涤华禅师说不用不用,没让挂,他双手合十,十分感叹地对大家说:“我深思自己无德而无能,劳你们远道而来,令我甚为惭愧。我愿你们诸位,他日与我,皆为一会、一体、一性者,这是我的愿望,也可以说是我的誓言吧。”其关房是一个终年不见阳光、阴暗潮湿的小北屋,屋里没有窗,里侧有一段屋顶就是外面楼梯的底部,小和尚们上上下下的脚步声、讲话声,都能听见。距关房3、4米外,金山寺有个房屋改造的项目正在施工,白天免不了会有点嘈杂声。养廉老说,别看这个地方不怎么样,前不久,仁善老和尚也在这里闭关,圆寂后得舍利6颗。涤华禅师住进去后,看到有死者丢下的旧衣服,他毫无顾忌,拿来就穿。
  今年我去金山寺时,发现该小屋已不复存在。听说,对涤华禅师圆寂后出现的种种祥瑞之相,养廉老赞叹不已,说涤华禅师闭过关的房子,应该保存好,以后还要让高僧来住。
  可惜的是,涤华禅师去世后不久,养廉老也跟着去世了。养廉老一去世,再无人把这北向的小屋放在眼里,说拆就拆了。听说,养廉老去世前,曾关照弟子,等他死后,可为他念念《金刚经》和《心经》,不必念往生咒和弥陀经,可他圆寂以后,寺院里不顾死者遗愿,念的仍是弥陀经,一位大和尚还说,他归他说,我们管我们做。而那些为本寺首座念了经的僧人,也像平时一样,一个个都心安理得地拿到了劳务费。
  涤华禅师对关房之环境好坏毫不挑剔,作颂偈四段,以抒其志:

  此关名为生死关,无生其心无须关;
  倘能在关无关相,不在关中也在关。
  见如未见即是证,无相真心心即关;
  真心见相无不相,相相真心心胜关。
  攀缘即是生死种,无攀缘心是真关;
  无生其心无生死,无去无来处处关。
  一起一伏须返照,一见一闻当心关;
  当心亦无诸相执,无相无执闭常关。

创建时间:2007-2-13

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
http://www.c-xd.cn/